科举,农家子的权臣之路 第12章

作者:江河大爷

  若是无心卷入朝堂派系争斗,他这等小人物死都不知怎么死的。

第19章 回周家

  回来的路上,陈砚与卢氏坐的牛车。

  原本卢氏舍不得,陈砚说自己挣了钱,非要孝敬卢氏,不能让卢氏受累,卢氏推辞的话就说不出口了。

  这宝贝金孙今儿个不止赚了银子,那孟小东家又定了新画,是个顶能挣钱的主,这么烈的日头,不能把小金孙给热着了。

  牛车颠簸得厉害,尘土又大,坐着并不舒服,陈砚被颠得摇摇晃晃,如秋日被寒风吹得摇摇欲坠的枯叶。

  陈砚并未回家,而是带着卢氏去了周家湾。

  到周家湾村口下车,一眼就能瞧见周荣的举人石碑。

  大梁朝的县衙会帮当地举人立碑。

  于周家湾而言,周举人那就是全村的希望,也是全村的骄傲,这石碑自是要放在村口,好叫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瞧见。

  陈砚一进周家湾,不少人与他打招呼,他都一一回应。

  当周举人儿子六年,在村里人眼里他就是周少爷,是村里顶顶有福气的人,便是如今去了陈家湾,他们感情还是在的。

  周举人的家在周家湾正中间,朱漆大门,白墙黑瓦连成一片。

  陈砚到时,门房已经打开角门候着了。

  “砚少爷您可算回来了,老爷夫人日日念着您呐。”

  陈砚开口便问:“老爷可在家中?”

  “老爷听说您回来,特意在书房等着您。”

  门房说着,抓了袖子擦了擦不存在的眼泪。

  陈砚浑当没看见,将卢氏交托给门房,让其好好招待卢氏。

  临离开前,陈砚特意交代让卢氏敞开肚皮吃后,才径直去了书房。

  书房的三面墙都是书架,与书香斋的内室空空荡荡的书架不同,周荣书房里的书架上是满满当当的书。

  如果往后家里没钱了,将这些书拿去卖,怕是也能换个上百亩田地。

  正对门的方向,一个二十多的儒雅男子坐于桌后,双手执笔,正在书写着什么。

  男子头戴儒巾,身穿青色圆领袍,坐于椅上,端的是一派才子之姿。

  陈砚拉开椅子,坐到他对面,静静盯着他。

  周荣便一个字都写不下去,放下笔,抬眸看向他:“舍得回来看看了?我和你娘还以为你忘了周家还有老父老母。”

  陈砚看着周荣那容光焕发的脸,提醒道:“周老爷,你今年不过二十六岁,还不到而立之年,实在谈不上老。”

  世人常说,而立之年中举就是天纵之才,如周荣这等弱冠之年就中举的,更是凤毛麟角。

  这也是陈砚一直躺平的底气。

  “我回来多了,亲爹娘该伤心了,你看你不也没让周既白回陈家看看吗。”

  陈砚面对周荣比面对陈得寿时要放松许多。

  不过既然已经回老陈家了,陈砚也没想着要占周家什么便宜。

  两人寒暄一会儿,陈砚就将自己探听到的消息告诉了周荣。

  周荣脸色一变:“你从何处得知此事?”

  “一位朋友,我并不知真假,还要周老爷你自己去查。若此事为真,周老爷你怕是要尽快从高氏族学出来。”

  周荣本就是在高氏族学读书,后来一路高中,成了举人后就在高氏族学谋了个先生的实缺。

  一来是为了多挣点银钱,二来也是为了能跟族学其他人探究学问。

  周荣还年轻,当然不会像那些竭尽全力才中举的老举人一样,甘心一辈子不再考。

  周荣神情越发凝重:“若果真如你所言,既白就不能再入高氏族学了。”

  周既白,也就是周荣的亲儿子,自回了周家,就给他请了先生。

  陈得寿虽然没什么功名,好歹读了六七年的书,农闲时就教他写字,进度竟跟陈砚差不多,周荣打算年后让他去考高氏族学。

  这些都是后话,此时更要紧的是规劝陈砚考科举。

  到底是自己养了多年的孩子,周荣哪里愿意让陈砚吃那农夫之苦,便规劝他读书考科举。

  周荣始终相信,以阿砚的天资,将来成就必在他之上。

  得知陈砚已经在准备明年考高氏族学,周荣大喜,当即从书架上将四书五经全交给陈砚,道:“里头是我多年读书所感,你拿回去多看看。”

  一套书入手,陈砚只觉沉甸甸。

  经义要靠人讲解,也正因如此,授业恩师堪比父恩。

  周荣赠送此书,就是将自己的毕生读书所悟尽数相赠。

  陈砚动容,终于还是道:“谢谢爹。”

  周荣眉目含笑,心中一动,对陈砚道:“不若你拜我为师?”

  陈砚虽情绪翻涌,却坚定道:“不。”

  周荣满脸的不敢置信:“为何?”

  他的学问可是冠绝整个平兴县,在高氏族学那藏龙卧虎之地,他也是其中的佼佼者,只要他开口收徒,多少人要抢破头,这小子竟不愿意?

  “我们既为父子,关系本就牢不可破,这恩师之位自要留给他人。”

  陈砚说得理直气壮。

  在大梁,师徒关系可比父子,是极重要的人脉。

  他虽回了老陈家,跟周荣的六年父子情还是在的,根本不需再加一层师徒来维系,自是再找个靠山更合算。

  周荣想明白其中的利害并不气,反倒是越发赞赏陈砚:“臭小子比爹看得通透,往后若是入朝为官,也必能如鱼得水。你且好生将这些书背下来,我所做的经义也都要背,有不懂之处再来问我。”

  陈砚自是答应,二人闲聊片刻,周荣的夫人姜氏已匆匆赶来。

  瞧见陈砚瘦了黑了,心疼得红了眼,又问了如今在老陈家的生活,陈砚挑了些好的说。

  临走时姜氏将此前给他做的衣服鞋子给他,陈砚被姜氏那热切真挚的双眼盯着,不愿意拒绝。

  收了那么多东西,他自己是拿不动的,周荣帮他提着一路往门口送,到门口,瞧见卢氏正跟一个与陈砚同龄的孩童说着什么。

  那孩童皮肤黝黑,身子极瘦,虽穿着新做的衣服鞋子,却因太瘦有些撑不起来。

  这就是周既白,周家的真少爷,此前见过。

  看到周荣和陈砚一同走来,他愣了下,方才急急忙忙朝周荣作揖。

  动作颇为生疏,应该还未习惯。

  只是对上陈砚时,眼中满是不服。

  双方都见过礼,姜氏又让家里拿了不少吃食给卢氏带回家。

  等出了门,提着大包小包的卢氏很过意不去,念叨着下回过来要拎两只老母鸡。

  晚饭卢氏是和三房一同吃的,实在是姜氏给的吃食太多,光肉就有两斤左右。

  卢氏将周既白在周家读书的事说了,又说他白胖了,身上穿的都是细棉服的衣服。

  陈得寿和柳氏很是欣慰。

  “既白往后日子必过得好,只是阿砚要跟着我们受苦。”

  柳氏对陈砚越发心疼。

  陈砚应道:“咱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好。”

  瞧着他一个孩子竟反过来安慰大人,陈得寿哈哈大笑,显然不将他这话放在心里,直到卢氏又拿出九钱银子。

第20章 这么卷是吧?

  八月底,高侍郎回了平兴县,九月底,平兴县的钱县令便被调走。

  周荣与钱县令关系匪浅,自是要去送送。

  回来后,周荣就将陈砚喊进家里,与周既白一同跟着刘先生上课。

  陈砚一个成年人,并不想打击周既白的自信,可周既白时时都想压他一头。

  比如刘先生布置背十句,周既白必要多背一句;若刘先生布置写五张大字,他必要写六张。

  每每到了此时,刘先生必要赞赏他勤勉刻苦,转头就对陈砚道:“你为何不能学学既白,反倒要如此怠惰?”

  正常完成刘先生布置课业的陈砚:“……”

  这么卷是吧?

  那就别怪他欺负小孩了。

  周既白背十一句?

  那他就背十二句

  不仅背,他还默写,不仅加深记忆,还能练字。

  当陈砚连着默写出十二句,并一字不差时,周既白懵了,那一整日都是浑浑噩噩。

  不过周既白并不服,第二日也背了十二句,虽断句不够准确,只要刘先生稍加拨正也就是了。

  于六岁小童而言,《论语》晦涩拗口,想要背下来是极难的,以至于他们的动静将周荣都惊动了。

  陈砚的晚饭是在周家吃的,周既白匆匆吃完就回了屋。

  周荣叹口气:“臭小子放既白一条生路吧,他已经连着好几夜只睡两个时辰了。刘先生最近也有些精力不济,想与我请辞,被我好不容易留住了。”

  其实一开始见他们如此刻苦,刘先生是极高兴的。

  可没过两日,刘先生便发觉自己熬不住了。

  学生既已背完,又能默写,总要粗浅地讲讲经义。

  六岁的稚童每日学几句,知晓如何诵读,再默写出来,练练字,一日也就过去了。

  可如今,刘先生每日要领读十几句,再讲经义,是嘴巴也干了喉咙也痛了。

  一到晚上,他就后悔当初要夸周既白那两句。

  要不是想让周举人点拨他几句,他早走了。

  陈砚如实道:“他定要与我比,我若是输给他会很没脸面。”

  别的穿越者都造反建国了,总不能让他这个穿越者输给一个六岁孩童吧?

  他倒也没想给穿越者争什么脸面,也不能太拉胯了。

  周荣却是想到周砚的天资,以为是天之骄子的骄傲,心中颇为赞同,不过嘴里还道:“每日背十二三句也就罢了,若有空闲就多练字,莫要让既白知晓也就是了。”

  读书一途本就需下苦功,容不得半分懈怠。

  周荣并不愿压制陈砚,这也是顾全两人的折中之法。

  周既白的天资好,陈砚并不想毁了他。

  他有个想法——将论语画出来。

  多少幼童初读《论语》能懂其中含义?靠的只是死记硬背。

  不懂其中含义,背下来难,忘记却很容易。

  村里各个私塾多是童生或秀才开设,为的只是赚些银钱继续读书考科举,又能有多少心思花在学生身上。

  自陈砚来周家上课,陈得寿便日日接送。

  田野间草木早已枯黄,残叶飘飘落下,偶有调皮的或落在行人肩膀,或落在行人头上,行人再轻轻一拂,让其归根。

  周家湾离陈家湾有些远,陈砚个头小,走起来便更慢。

  陈得寿边走边领着他背书。

  陈得寿虽已经十来年没碰过书本,《论语》却能一字不差背下来,就在路上教陈砚背。

  陈砚记性极好,只要跟读两遍也就记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