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举,农家子的权臣之路 第67章

作者:江河大爷

  可百姓们为其立碑,美名远扬,竟传到按察使大人耳中,按察使大人派人去查,县令的种种恶行便再瞒不住,最终被抄家问斩。

  在百姓的叫好声中,按察使大人亲自前往祭拜老童生,并道:“国有道,不变塞焉,强哉矫!国无道,至死不变,强哉矫。”

  国家清平时不改变志向,国家政治黑暗时,宁死不变操守,是真强。

  此故事在整本书中并不精彩,却让李景明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。

  仿佛是九渊先生在以前宽慰他们这些士子,即便明知会失败,也要坚定去做,这才是道义。

  李景明仰头,看着天上皎洁的月,听着四周传来的虫鸣鸟叫,他喟叹:“九渊先生真乃神人!学生受教!”

第108章 拜谢

  随着漫画《中庸》的出世,那些原本大受打击的士子们竟一扫颓势,扬起了骄傲的头颅。

  不久后传来消息,远在京城的圣人竟派了人赶赴平兴县训斥高坚,剥夺了高修远的童生之名,并将胆敢插手科举之事的高明远捉拿,交由按察使彻查。

  李景明当即感动得热泪盈眶,颤抖着声音道:“君父圣明!”

  凡是参与其中的士子,无不像是斗胜的公鸡,浑身透着一股战无不胜的锐气与骄傲。

  而领着他们向高家开战的九渊先生,威望在此刻达到了一个新高度。

  “九渊先生实乃我辈之楷模!”

  “我每每翻看九渊先生的书都会有所感,以前困惑之处都通了。”

  “九渊先生有大才!”

  倒也有人不屑:“九渊最终不也屈服于高家的权势,以印错来搪塞我等?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!”

  “多少儒学大家的注释不足以给你们解惑,竟还要靠那什么漫画来解惑,难不成你们还在启蒙?”

  一旦出现这等话语,必会出现几名自称九渊先生学生的士子与他们争论不休。

  更甚至还会请外援。

  陈砚就这般被鲁策从藏书楼里拽出来当外援。

  用鲁策的话说:“你才思敏捷,必是我们的一大助力。”

  陈砚到了方知竟是他的粉丝和黑子互喷现场。

  听到竟有士子拿他和那些儒学大家相提并论,就连自认脸皮比城墙厚的陈砚都脸红了。

  不敢当,实在不敢当。

  果然从古至今,粉丝都是盲目的。

  那些他都不好意思听。

  因过于羞耻,陈砚在场一言不发,待到离去时,便受了鲁策好一通埋怨。

  事已了,陈砚自是要亲自登门对各位帮助过他的大人们道谢。

  头一个去的就是按察使司,不过并未见到杨彰。

  他也不强求,将《中庸》给了来传话的衙役后就回了府学。

  杨彰一直到晚上才翻开那本中庸,当看到按察使为老童生伸张正义时,他面露嫌弃。

  这陈砚年纪虽小,却深谙溜须拍马一套。

  难不成他以为在书中吹捧按察使一番,就可当他背地里和高坚勾结一事就可揭过去吗?

  杨彰将书放下,便起身领着家眷出了门。

  今日镇江府有庙会,城中极为热闹,他早与家人约好要出去转转。

  待游玩累了,一家子随意找了家食肆边吃边歇息。

  不成想隔壁桌的年轻士子竟争吵起来。

  细细一听,就发觉是为九渊而吵,其中一士子道:“那老童生抗争多年有何用,还是靠着按察使将贪官严惩,官场本就是官官相护,去何处找这等为民请命的按察使?”

  立时就有士子道:“此次我等为民请命,我镇江按察使杨大人就上疏弹劾高家,还严查郑旭等人。若非杨大人,此次高家又如何会得到严惩?可见杨大人就是九渊书中那位按察使大人。”

  旁边的士子附和:“杨大人乃是清流,官声一向好,并不与高家同流合污。”

  “九渊先生定是借此歌颂杨大人。”

  “既办了好事实事,就该美名传天下。”

  杨彰夹了一筷白菘,送进嘴里,细细嚼着,只觉这家食肆饭菜实在好吃,往后可多来。

  待回到家,他又钻进书房,将陈砚送的那本《中庸》找了出来,又把那个小故事看了一遍。

  末了方才嘀咕:“画得不错,就是这按察使不够俊朗。”

  仔细想想,陈砚与高家合作也是为了救他那养父,算得上是孝心感人。

  若陈砚当时不顾周荣死活,坚定要与高家斗到底,反倒是无情无义之人。

  能在书中画这个按察使,也算陈砚有心了。

  此次高家可谓是彻底失了圣眷,高坚作为老臣,却被训斥,两个儿子也都受到重创,高家的遮羞布可谓被彻底揭下来。

  高坚回中枢的希望已经彻底破灭了,首辅徐鸿渐也算损失了一得意门生。

  清流多年努力,都无法动摇徐门分毫,此次却是让一个毛头小子给砍下了枝叶,果然还是年轻的刀锋利。

  如此一想,杨彰心中的气也就消了一半。

  与连面都没见着的杨彰相比,王申就颇为热情,一番寒暄之后,拿出了做好的柔软的卫生纸给陈砚看。

  纸张倒是柔软,只是有些粗糙,陈砚又帮着改进了一番,这才建议道:“既要卖给贵人们,除了纸张柔软,总还要精致些,譬如纸张上印些花纹。”

  王申思忖着道:“想印花就要用到颜料,颜料可不便宜。到时若卖不出去,便亏大了。”

  陈砚道:“贵人见的好东西多了,若不多花些心思,未必能打动他们。”

  王申拿出来的卫生纸的纸张呈现黄褐色,质地倒是颇为柔软,只是并不抢眼。

  既然想要赚望族的钱,那就要投其所好。

  “印花也不必颜料,可用暗花。让书坊的工匠帮忙雕刻一些花纹的木板,再随意找个将将木板置于纸张上,用棒槌敲打,纸张上就会有印花。”

  王申对这方面并不精通,就将此事托付给陈砚。

  陈砚花了梅兰竹菊,转手给了墨竹轩,待木板雕刻好,陈砚当着王申的面将木板上的花敲打在卫生纸上,这就形成了暗纹。

  如此一来,就显得极为精致。

  王申大喜:“此物必能大卖!”

  自从用了这卫生纸,他上茅房便舒爽多了,再让他用回木棍,他无论如何也不愿意。

  王申作为一府之尊,不能亲自去售卖此物,他就想着将此生意托付给东阳府的商贾。

  至于后续如何操作,陈砚就不管了。

  他还有最后一人要拜访——何若水。

  陈砚到何府时,何若水拿着陈砚画的《中庸》在等陈砚。

  “你的漫画书我看了,画得不错,只是有些地方领悟还不够透彻。”

  陈砚一凌,当即行了学生礼请教。

  何若水也不藏私,将几处他觉得释义不够好之处一一点拨,陈砚宛如醍醐灌顶。

  “你这虽为四书启蒙,却也是对四书注释。能做注释者,均是儒学大家,所做要严谨,否则便是误导了千千万万蒙童。”

  人家都递杆子过来了,陈砚自是顺杆往上爬。

  接下来他府学也不去了,只管往何若水面前跑。

  连着半个月,何若水两边脸颊迅速凹陷下去,整个人都干瘪了,以至于一看到陈砚就怕,干脆去别处考校生员了。

  对此,陈砚深感遗憾。

  只半个月他就觉得自己受益匪浅,若能跟着何若水多学些时日,他必定能更进一步。

第109章 乡试前

  何若水与杨夫子对四书都研读得极深,只是某些地方两人的理解有些微差别,陈砚两边都学,再加以思考,就会生出许多新感悟。

  陈砚想,若能同时得两位先生的指点,后年的乡试或也能中。

  可惜何若水先是考校各地生员,又是请了先生们下乡去各地教孩童们识字,实在忙得很,陈砚根本见不到人。

  不过这难不倒陈砚,他可以写信,将自己每日所做文章一同让人送给何若水,请他点评。

  每每看到陈砚的文章,何若水都要打个哆嗦。

  别人请教他,都是拿一两篇文章来,到了陈砚这儿,每回都是一匣子。

  他白天需忙于公务,只得熬夜一篇篇看完,再用朱笔一一批注,刚让人送回没两日,又一匣子来了。

  管理一省士子,行教化之责的大宗师竟在讲学时语重心长对众士子道:“刻苦虽好,却也要注意歇息,譬如那平兴县秀才陈砚,每日除在府学读书外,还要做五篇文章,太过刻苦,就是在损耗身子。”

  听讲学的士子们疯了。

  每日五篇文章?

  他们每日坚持做一篇文章就极难了!

  此人实在太过刻苦!

  于是这陈砚之名就在整个镇江省的士子中传开,只是传开的是刻苦,并非才名。

  就有人道:“如此刻苦还未中举,可见他也是以勤补拙。”

  若真有才,怎的写了那么些文章,竟没一篇传出来?

  这等只知死读书的生员,此生中举都难。

  陈砚并不知自己的名字已经被大宗师带着传遍镇江士林,高家在“倒高”风波之后一改往日的嚣张,彻底蛰伏起来,就连高修远也离开了府学。

  没了打搅,陈砚便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读书上。

  每日除了读书,还要写文章,找杨夫子指点,又要看何若水对他文章的批注,再细细琢磨,对文章进行修改。

  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。

  乡试前一年,陈砚将每日文章从五篇增加到七篇。

  起初他连写七篇后,整个人都有些浑浑噩噩。

  每到这时,他就会用冷水洗把脸,再出去转转吹吹风,没一会儿就清醒了。

  两个月后,他连写七篇文章,只觉得疲乏,并不会有混沌之感,且文章质量有保证。

  再过两月,他已经习以为常,与此前写五篇并无太大区别,不过他还是会出去转转,晒晒太阳。

  因为他发现一件可怕的事——他比村里同龄人矮!

  明明他六岁回陈家湾时,他是陈家湾同龄人里最高的,怎么长着长着就掉了队?

  和他同样困扰的还有周既白。

  周既白是真正的少年郎,自尊心极强,猛然发现这一事实时,只觉得天都塌了。

  赶忙找陈砚,不成想陈砚也在为此事发愁。

  杨夫子摸着锃光瓦亮的额头,幸灾乐祸道:“读书做文章都是要耗气血的,你们整日不是在藏书楼就是在上课,亦或待在家中,没补充阳气,如何补气血?”

  陈砚痛定思痛,终于决定每日匀出半个时辰去锻炼晒太阳。

  为此他特意买了个藤竹编成的球和周既白一同踢。

  连踢一个月,两人被晒得黝黑,人也瘦了,精神比之前更好,写文章也更快了些。

  最重要的是个头也往上窜了一些,这让陈砚和周既白心中燃起希望,踢球更不惜力,回号舍时都是汗津津的。

  鲁策和徐彰见陈砚变化如此之大,也参与其中。

  原本鲁策有些虚胖,自踢了球后,人便迅速结实起来,衣衫穿在身上竟也有翩翩之感。

  为了省事,四人就在府学附近一块空地上,被李景明无意中发现后,踢球的队伍就加了个李景明,再往后,又多了几个相熟的人。

  从夏日踢到冬日,再从冬日踢到夏日。

  乡试临近,府学躁动起来,大家也就无心踢球,到了此时都打起十二分精神,日夜苦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