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举,农家子的权臣之路 第257章

作者:江河大爷

  他提起朱笔,在其上也画了个圈,再传给下一位。

  待传到胡益手里,胡益瞥了眼刘守仁,旋即在其上画了个尖。

  传到刘守仁手里时,刘守仁颇为不满地看了眼胡益,看了眼其上的圈数,当即也跟着画了个尖。

  焦志行已看了数十份答卷,有好有坏,他一一做了批注,心中便一直盼着柯同光的答卷。

  待从刘守仁手里传到他手里时,焦志行只扫了一眼,就发觉圈数不对,细数之下,发觉柯同光只得了二十个圈,按照他的预估,柯同光能得二十六个圈。

  焦志行不由脸色一沉,当即盯上了几个画了尖的焦门中人,心中升起一股凉意。

  扫一眼看下来,文章颇为详实,且有理有据,算得上乘之作。

  焦志行自持身份,也只给了个尖。

  大梁朝的首辅阁老们为了自己的官声,通常不会提拔儿子女婿等,多是将自己的政治抱负托付给学生。

  作为孙女婿,柯同光已隔了一代,提拔他就要好许多。

  不过焦志行明面上依旧要做做样子,以免被御史和天下士子骂。

  二十个圈足以让柯同光拔得头筹。

  朝中几个派系名单早就已经互相知晓,此时便各自或抬或压,可谓一次直接对决。

  待到后半夜,焦门除了柯同光外,安排的其余几人竟全被刘门的两人压下。

  刘门与胡门联手,焦门竟被压了下去。

  当胡益再得到一份答卷,瞧见名字为许有望,立刻扫了眼红圈,十六个。

  刘守仁推举的那两人分别是二十二个圈与十八个圈,算上他与刘守仁一人两个圈,许有望便能有十八个圈,到时候就要比谁的尖多,而许有望的尖更多。

  如此算下来,焦门、刘门、胡门一派一个名额。

  胡益画了圈后,便递给刘守仁,眼角余光却始终定在刘守仁的手上。

  刘守仁的笔尖一动,画的分明是尖。

  胡益心生怒气。

  刘守仁实在太过贪心。

第424章 朝考3

  当焦志行接到许有望的答卷时,一眼就看到胡益的圈与刘守仁的尖,就知此人乃是胡益大力推举之人。

  再看许有望的文章,虽文采不及刘守仁大力举荐的张润杰、赵清越,然其对策可行性极高。

  刘守仁将许有望压下去,此次开海的三名人选,就有两人是他刘门的。

  瞥了眼胡益,焦志行缓缓画了个圈。

  如此一来,许有望的圈数就与赵清越相当了,不知刘守仁和胡益还能不能一个鼻孔出气。

  放下许有望的答卷,焦志行对众人道:“本官知诸位忙到此时已很疲倦,可此次是为国选才,我等必要选出可行之策呈给陛下。”

  不少人神情微变。

  元辅大人此言,是在提醒他们,若今日所选皆不如意,难给天子交代。

  胡益附和道:“元辅所言不错,开海一事能成与否,皆在我等一念之间,还望诸位对得起这身官服。”

  胡门众人纷纷抬头看向胡益,却见胡益面色沉着,仿若刚刚他并未开口。

  “诸位大人无不是尽心尽力选才,二位阁老所言,好似要磨灭诸位大人的辛劳与忠义之心。”

  刘守仁目光在焦志行和胡益身上扫过,毫不掩饰自己的愠怒。

  “刘阁老言重了,本官见诸位大人均是满脸疲态,给诸位敲敲警钟提神罢了。”

  焦志行笑着应了句,便问道:“陈三元的答卷何在?”

  “元辅大人此举怕是不妥吧,”刘守仁阻拦:“既是朝考,该一视同仁,如何能因陈三元名气大些,便偏私于他,要将他的答卷提早审阅?元辅大人此举,岂不是对其他应考官员不公?”

  焦志行轻捻胡须,神色淡然:“刘阁老此言谬矣,开海一事由陈三元提出,其必有良策,各位大人正是疲乏之际,正好拿出商讨一番,也要振奋精神。京中三品及以上大员皆在此,若陈三元之策果真不行,诸位大人正好可一同将其黜落。”

  开海一共三个名额,绝不可让刘守仁与胡益占两个,否则往后这户部想要使银子,还得与他二人商议。

  焦志行既掌管户部,就绝不许自留地里长杂草。

  户部右侍郎薛洪先附和道:“无论陈三元文章好坏,也不妨碍诸位挑选出后面的好文章。”

  焦门众人连连点头称是。

  即便刘守仁想要再拦,也没由头,只得默认。

  在众人翻找答卷之际,王申也假装在自己一堆答卷里翻找,片刻后惊诧道:“陈三元的答卷在此。”

  旋即将埋在最底下的一份答卷抽了出来。

  刘守仁脸色阴沉,仿若要将王申看穿。

  焦志行笑道:“劳烦王大人递上来一观。”

  王申硬着头皮将答卷放到焦志行面前,旋即便低头疾步回到自己的位置上,只感觉那迫人的目光始终落在自己身上。

  他不由心中暗暗嘀咕:真是被陈砚给害死了!

  因陈砚是头一个交卷,这答卷被压在最底下,分发答卷时,恰好到了他手中。

  瞧见首辅与次辅在答卷上斗得激烈,他就知若将陈砚的答卷递出去,必会被黜落。

  想要那应对之策,王申便知陈砚为开海准备良多,便又将答卷留在最后,莫要被搅进去。

  不成想此时机会就来了。

  王申眼角余光瞥向刘守仁,见其不悦之色,便忍不住在心里暗暗叹气。

  自上次百官哭谏,他帮了陈砚之后,刘门便对他多有排挤,甚至有人对他暗中使了几次绊子。不过因他已升任礼部右侍郎,众人还维持着面子,今日是彻底撕破脸了。

  心思繁杂之际,焦志行的声音响起:“王大人可曾看过?”

  众人的目光齐齐落在王申身上,王申便知焦志行这是有心要将他拉下水。

  他只得硬着头皮道:“下官刚找到,还未来得及看。”

  焦志行笑道:“本官瞧着陈三元提出的以潜龙岛当做通商口岸,反借潜龙岛为缓冲之地,倒是个不错的主意。”

  闻言,刘守仁立刻反驳:“此举需将内地的货物运往岛上,岂不是白费人力物力?”

  “确实比直接在松奉开海要更劳民伤财。”

  焦志行笑道:“松奉离潜龙岛并不远,海运也便利,虽会多花一些人力物力,却能在倭寇来袭之际,能提前预警,给松奉将士时间集合严防。且潜龙岛足够大,可以在上面布防,一旦战乱,还可与松奉行成掎角之势,听闻宁王叛乱时用的就是此策略,裴大人,是否如此?”

  当时打宁王,裴筠乃是总督,此事问他十分合情理。

  一身绯色官服的裴筠无奈起身,应道:“回元辅大人,确有其事。”

  因平定叛乱立下大功,裴筠已由右佥都御使升任左副都御史,成为督察院三号人物,也就有了资格坐于此。

  别人升官都是斗志昂扬,轮到裴筠却是谨言慎行。

  朝中众人因他与陈砚走得近,已将他当成陈砚的同党,胡门与刘门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,两位上峰更是对他多有钳制。

  若非焦志行点了他,今日他必定低调行事,绝不强出头。

  偏偏他还逃不脱,心中便生出无力之感。

  千不该万不该让那陈砚上船!

  焦志行根本不放过他,追问道:“你熟知地形,依你判断,能否在潜龙岛设防,在海寇来袭之际及时告知松奉紧闭城门防守?”

  “此举可行。”

  裴筠如实相告。

  焦志行笑着点头,道:“按照陈三元设想,需水师将倭寇挡在潜龙岛之外,我松奉的百姓更可安枕无忧,本官以为此举除了防止倭寇趁机犯境外,还阻挡了西洋人对我大梁的窥探,也免了松奉百姓被扰,实乃一举多得。”

  语毕,他拿起朱笔,在其上画了个大大的圈,签名后就递给次辅刘守仁。

  刘守仁越过那刺眼的红圈,将整篇文章看完,脸色更阴沉了几分,当即冷笑:“此举虽能暂缓,却不可改变局势,且劳民伤财,依本官看着实不可取。”

  提起朱笔,画了个点,再递给胡益时,连连使眼色。

第425章 朝考4

  首辅与次辅已摆明态度,也就意味着焦门和刘门众人的态度。

  如今的关键,就变成了胡门。

  胡益低头细细看了一遍文章,处处详尽,比之柯同光要强上不少,而刘守仁扶上去那两人更与其不能比。

  若此事赞同陈砚,就可挤下刘门一人,以防刘守仁一家过大,于他是极有利的。

  若不赞同陈砚,往后刘守仁便会得寸进尺,哪里还容得他胡益说话。

  可一想到自己要推举陈砚,胡益便觉浑身难受。

  因实在不甘心,这笔便迟迟无法落下。

  怎的偏偏就是陈砚?

  难不成就再没能人了吗?

  胡益很想打个叉,再从后面选出一人推上去。

  可这又谈何容易。

  一旦后面的对策不行,那些中立之人可不会跟随他,到时候就真让刘门的两人上去了。

  最稳当的,依旧是先将陈砚推上去。

  何况圣上已看过陈砚的对策,若呈上去的比之太差,圣上也会亲自问起。

  要是他此番与焦志行联手,往后他就会被焦志行与刘守仁争相拉拢,大可两边索要好处,比之如今的处境定要要好上许多……

  胡益心中盘算许久,目光不自觉又落在“陈砚”二字上,咬紧了牙关。

  提笔,终究画了个圈,便立刻往下传,仿佛不想多看一眼。

  刘守仁的脸色阴沉得险些能滴出水,不阴不阳道:“胡大人之胸襟,实非常人所能及。”

  连陈砚都愿意往上推。

  胡益瞥他一眼,道:“为君父分忧罢了。”

  莫要忘了,圣上已看过陈三元的答卷了。

  刘守仁被不轻不重地刺了下,冷哼一声,便将目光落到王申身上。

  答卷从众人手上一一传过去,焦门、刘门众人如何选择自不必说,胡门众人仿佛吞了苍蝇般难受,却还不得不捏着鼻子画圈。

  待传到王申手中,王申的头险些抬不起来。

  此番若画圈,就是与座师彻底决裂,往后他必定举步维艰。

  若画点,就是与陈砚割裂。

  想到两日前上门求助的陈砚,王申心情沉重。

  此前就不该听陈砚忽悠进入中枢,导致如今落得如此进退两难之境。

  王申背上仿佛压了两座大山,让他有些喘不过气来。

  挣扎许久,他终于在一道道目光下,画了个红色的圈,旋即便觉身上的大山被人移开了一般,浑身轻松。

  再递给下一位。

  恰好,坐在他下首的就是裴筠。

  与王申不同,裴筠根本无需挣扎就画了圈。

  他已然被当成陈砚同党,还有何可挣扎的?

  如此转了一圈,陈砚的答卷最终回到了焦志行的手上,一数之下,竟有二十七个圈,比柯同光的圈数更多。

  至此,三人已选了出来,分别是陈砚、柯同光以及张润杰。

  焦志行再将赵清越与许有望作为备选,在翌日寅时末呈到永安帝面前。

  永安帝见过答卷后道:“如此大动干戈开海,总要有所收获。”

  胡益恭敬道:“开海为的是填补国库,需得给三人设个数额,若达不到便是开海未成,该换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