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举,农家子的权臣之路 第216章

作者:江河大爷

  “焦爱卿以为宁淮那些个官员该如何处置?”

  焦志行心一凛。

  陛下单独召见他一人,必定是想听他拿出对策来,而非听他打太极。

  他将腰往下压了压,双手一拱,道:“回禀陛下,臣以为该论罪严惩。”

  永安帝“哦?”一声:“一省之官员全论罪,宁淮又当如何?”

  焦志行心凉了几分。

  陛下如此询问,难不成是想高高举起,轻轻放下?

  难得的倒徐良机,难不成就要这般轻易错过了?

  想到朝中的艰难,焦志行心情便极沉重。

  终究是财政离不开徐鸿渐,朝堂才被徐门把控,如何都无法倒徐。

  陛下若真要轻轻放下,根本无需让北镇抚司大张旗鼓将一众官员押送入京。

  便是不能彻底倒徐,也要剪其羽翼。

  想通这些,焦志行心下大定,恭敬道:“大梁人才济济,再派官员前往宁淮便是。”

  说完,便静待永安帝的反应。

  永安帝继续道:“这么说,焦爱卿是要以叛逆论处一众宁淮官员?”

  焦志行已上了年纪,此时再弯腰,背显得更驼,也就多了几分老态。

  如此老臣,必定是进退有据,左右逢源。

  可此时的焦志行不能如此,永安帝已在逼他表态。

  焦志行思绪百转间,已定了心神:“臣以为该严审,依各自罪行轻重而罚。”

第354章 风雨欲来

  永安帝双眼中光芒一闪而逝,旋即开口:“我大梁养的是忠君报国的臣子,不是乱臣贼子。”

  焦志行心下大定,自己这一步走对了。

  旋即心中大喜,陛下对宁淮官员定了性,这是要对徐鸿渐下手了。

  熬了这么多年,终于熬到了!

  焦志行激动之余趁胜道:“宁淮官员尽数被抓,宁淮已成了一个空省,那些虎视眈眈的海寇恐会趁机作乱,需得先派官员前往。”

  被抓的官员可以慢慢审,当务之急是要占住位置。

  想到今日在朝堂上看到的镇定的徐鸿渐,焦志行丝毫不敢大意。

  徐鸿渐乃三朝元老,又是两朝帝师,能多年屹立朝堂不倒,绝不会轻易就被打倒,恐还有什么翻盘的后招。

  趁着他处于下风,就要尽快增强己方势力。

  永安帝缓缓靠到椅背上,静静打量眼前这个内阁最听话的臣子,看得焦志行一颗心七上八下。

  “内阁尽快拟个名单交上来吧。”

  焦志行听到永安帝终于发声,赶忙跪下谢恩。

  待出了暖阁,被寒风一吹,浑身一个激灵,才发觉自己脖颈尽数被汗湿。

  陛下分明已将此事定了性,宁淮那些个涉事的官员一个也逃不了,为何他要安排官员入宁淮,却让陛下不喜?

  难不成是陛下还未下定决心倒徐?

  又或者,是对他壮大势力不满?

  想到君主的平衡之道,焦志行背后再冒出一层汗。

  他刚刚犯了大忌!

  如此迫不及待安插自己的人去宁淮,怕在陛下眼中,他是想成第二个徐鸿渐。

  寒风吹着,焦志行却是冷汗不止。

  一路走到内阁,人已是头重脚轻,下衙回到家中,便高烧不止。

  消息很快传到宫里时,正是汪如海当值。

  闻言,汪如海心中感叹,谁能想到头一个被这寒风吹倒的,会是次辅大人。

  此时上禀给永安帝时,永安帝正在暖阁看奏章。

  “派个御医走一趟,多带些药过去。”

  汪如海应了声,就退出去安排。

  此事落在夏公公头上,夏公公眼珠子一转,便高兴地应下要走,被汪如海喊住叮嘱:“记住,莫要与焦阁老走得太近。”

  夏公公不解:“徐门必会遭受重创,往后就会是焦阁老得势,此时不就是与焦阁老走近的最好时机吗?”

  “你跟在我身边这么些年,怎的这么点事都琢磨不透?”

  汪如海颇有些恨铁不成钢。

  夏公公原名夏春,与汪如海是同乡,汪如海是将这干儿子当接班人养的,自己晚年也尽数托付到他身上,可这干儿子怎的就看不透局势。

  夏春直接就跪在了汪如海面前,谄媚地笑道:“儿子愚钝,看不透猜不着,还得干爹您老人家掌舵。”

  瞧着他那卖乖讨好的样,汪如海便细细与他道:“焦阁老就是被陛下敲打了,才病了这一场,纵使你有心走近他,他也会避你如蛇蝎。”

  夏春跪着朝汪如海挪了几步,疑惑问道:“干爹,宁淮出事,陛下怎的先敲打焦阁老?”

  不该对付徐阁老吗?

  汪如海见着他的动作,心软了些,就道:“起来吧。”

  夏春应了声,立刻站起身等着汪如海的指点。

  “这把火烧起来,谁也逃不了,焦阁老是第一个,却不会是最后一个,你且远远瞧着,万万莫要往前凑,更别引火烧身。”

  汪如海声音难得的严厉:“若你搅和进去了,干爹我也保不住你。”

  夏春脸色一变,赶忙点头应是。

  花厅的炭火烧得极旺,却不及里面众人的怒气旺。

  礼部左侍郎董烨气愤咒骂:“宁王简直愚不可及,仓促起事,连累整个宁淮被一锅端了,若他们扛不住北镇抚司的严刑逼供,我等都要被他拖下水!”

  礼部尚书胡益与之相比就平静许多:“谋逆还是失察,他们分得清轻重,撑个几日总是能行的。”

  昨日才入京,定然还没人招供,否则今日他们在朝堂上就无法如此争论。

  其他人自是想得明白这些,当下众人连连点头。

  董烨见状,心中对胡益极为不满,当即就道:“诏狱是去不得之处,他们又能坚持几日?”

  众人一想到那事,纷纷急切起来。

  兵部尚书张朔道:“今日清流虽未能将宁淮那些人定罪,可再这么拖延下去,不利的终究是我们。”

  一旦有一个人扛不住胡乱攀咬,其他人那股气一消,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要往外倒。

  情况于他们十分的不利。

  兵部尚书张朔又告诉他们一个极其不利的消息:“今日裴筠禀告时提到是松奉知府胡德运打开城门,可见他已决心戴罪立功,不知他会交代些什么。”

  “早该将他们灭口。”

  董烨眼底闪过一抹凶狠。

  众人均是愤愤看他一眼,又齐齐扭头不去看他。

  若一年前有人说陈砚去松奉会将整个宁淮一锅端,他们必会嘲笑那人是个疯子。

  宁淮可谓铁板一块,上下一心还能弄不死陈砚一个五品同知?

  可事情就这般发生了,在他们着眼朝堂,着眼各地的争斗时,突然就被天子关在宫里一个月,等他们再出来,一切都迟了。

  “如今说这些有什么用,人在北镇抚司,我等根本插不进手。”

  “本官得到消息,主管此次刑讯的,是北镇抚司那位刚担任此次平叛监军的副千户薛正,此人与陈砚相交甚密,必然不会被我等收买。”

  “又是那陈砚小儿!”

  董烨咬牙切齿。

  想到陈砚,众人均是恨得牙痒痒。

  就在此时,一道苍老的声音传来:“就没人想想那陈砚为何在此时入京?”

  众人纷纷扭头看向说话的首辅大人。

  徐鸿渐苍老的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,落在礼部尚书胡益身上:“胡大人可有想法?”

  胡益缓缓起身,神情中有一丝凝重:“下官犹记得当日大殿上那封绝笔信,他曾恳求陛下开海,此次怕是为此回京。”

  众人这才想他们被关那一日,司礼监的汪如海当堂念的绝笔信。

  说是绝笔信,却更像上告弹劾宁王的奏疏。

  徐鸿渐赞赏地点点头:“不错。”

  众人又是一惊:“开海?他真敢想!莫说是他,就是焦志行都不敢提。”

第355章 比高

  这背后牵扯的人如此庞杂,他一个地方同知如何敢打这等主意?

  礼部尚书胡益道:“当初谁也没料到他有胆量去松奉,更没想到他能全身而退,如今也办到了。陈砚此人,万万不可小瞧。”

  他目光环视众人:“陈三元不会因我等轻敌而手下留情。”

  众人心头又是一颤。

  他们虽依旧不信陈砚能办成此事,可想到陈砚的种种手段,不由心头悸动。

  董烨神情凝重:“怕就怕陛下被他劝动。”

  “他回来当日就入了宫,随后就是锦衣卫堂而皇之找上门,他今日一整日都在家中未离京。”

  胡益再次开口,让得众人大骇。

  此话无疑是说陛下允他留京。

  “万万不可让他开海,否则我等都逃不了!”

  董烨神情变了几变。

  一旦开海,走私这条捡钱的路子就要被断了。

  更要紧的,是一旦开海,整个宁淮就要暴露在众人眼皮子底下,徐首辅便再难做什么。

  开海后朝廷必定赚到钱,到时陛下就不会像如今这般依靠徐首辅,徐首辅再无如今的权势。

  一旦徐首辅倒了,他们这些人也就要跟着倒下。

  徐鸿渐看向董烨,问道:“你可有办法阻拦?”

  董烨道:“除掉他是最简单的办法。”

  徐鸿渐眼里多了些失望,道:“既在朝堂,这些授人把柄之事是万万做不得的。”

  陛下若决心要开海,又怎会让自己的刀还未见血就折了?

  他再次将目光落在礼部尚书胡益身上:“你可有解决之法?”

  胡益拱手道:“走私牵扯其中的人极多,绝不是陈砚一人可抵挡。下官以为,正好利用陈砚想要开海之事拉拢更多人,反倒可破宁淮官员被抓之危局。”

  兵部尚书张朔瞬间明了,笑着抚掌:“此计甚妙!那陈砚极有取死之道,我等成全他便是。”

  众人纷纷笑出声。

  董烨眼中闪过一丝恼怒。

  胡益不也是想借着众家之势干掉陈砚,与他所说有何不同?

  徐鸿渐仿若没瞧见董烨的不满,对众人道:“此事闹大了,宁淮那些人也就是个失察之罪。”

  众人顿时明白过来,既然陈砚想要开海,何不借此让他们这些人脱身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