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江河大爷
二儿子和三儿子就差些,每年只能带几钱银子回来。
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孩子出门务工。
宁王收家丁的要求很多,要强壮、老实又品行好的,还需有人举荐。
那些入不了王府的,只能去海上讨生活。
无论是去王府当家丁,还是去海上讨生活,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:不能回家。
当了海寇自是不能回家,上岸就是自投罗网。
王府的随从一直不能回家,那就有说法了。
见薛正始终沉默,脸色越发阴沉,陈砚就知他听进去了。
“满福叔可知你二儿与三儿如今在何处?”
陈砚状似随意地问出了关键,可惜李满福摇摇头:“他们从没跟我们说过,我们更没去过,哪里能知道。”
薛正已然皱起眉头。
陈砚却点了头:“也是,海那么大,就算知道方位了也不好找,他们想要将银子送回来恐怕也不容易吧?”
“再过个三五日官爷们就要休沐了,到时会有人来给家家户户送银钱。”
陈砚精神一振。
今日已是腊月十七,按照他们每个月走私一次的频率,今年的走私应该结束了,官员们也该放假了,到时候登岸就安全了。
百姓的智慧果然是无穷尽的,连这种空子都能钻。
该问的都问了,陈砚送走李满福后,坐回薛正对面,只看着他不说话。
薛正忍不住道:“除了陈大人,旁人无法从百姓嘴里问出这些。”
本地几乎所有人都参与了走私一事,即便此地再穷困潦倒,当地百姓为了自家人的性命安全也不会轻易告知他人这些事。
从官到民,本地真可谓针戳不入,水泼不进。
可陈砚不同,他真心为民,与灾民同吃同住,早已获得灾民信任。
如今又经生死,方才想问什么就知什么。
陈砚道:“其实你们要是多花些钱,肯定能从地痞无赖嘴里问出来。”
人本就是复杂的,有人可以为了道义不顾性命,有人却可为了利益出卖家人朋友。
薛正:“……”
为了此后的长久相处,陈砚决定为薛正留些脸面,此刻就为薛正找补:“不过那些人嘴里问出来的不一定是真话,不问也好。”
薛正再听不下去了,直接问陈砚:“你想招安他们自保?”
“他们敢强行捉拿我一次,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。这次冯勇率兵前来,下回就不知会使什么招数,唯手中有人才可自保,此乃我对兄弟的肺腑之言。”
陈砚双眼盯着薛正,继续道:“若以公事办,那就是要用这些人牵制宁王,若宁王真反了,此地能有人与其兵马对抗。朝中重臣与藩王和地方守军相交甚密,此乃大忌。”
薛正心头震动。
陈砚此举可谓是对他推心置腹。
从刚刚李满福所言,推广至整个宁淮,宁王空手握十万大军。
若真举兵,整个沿海都将沦陷。
此地距离京城两千多公里,加之山河湖泊相阻,待他将消息传到,已经到明年。
谁也不知此地会否发生什么变故。
如此长时间,足够冯勇与胡德运等人再对他们下黑手。
海寇或是他们唯一可借之力。
“你我皆是困兽,如何能取得他们信任,又如何能招安他们?”
陈砚虽是同知,却是副手,上面还有个胡知府压着,陈砚想招安也说了不算。
陈砚倒了杯水,手指蘸水,在桌上写下两字,食指与中指并拢,在字下方点了点:“就凭这,加上薛百户锦衣卫的身份。”
既是谈判,拿出筹码即可。
薛正双眼一眯:“好,本官就走这一遭!”
是生是死,总要试试。
“此次只需薛百户的身份,谈判一事我自有人选。”
以薛正的性格,实在不适合做这等谈判之事。
别到时候招安不成,反倒被人给砍了。
第228章 要当海寇
陈砚选中的主要谈判人是陈知行。
当陈知行得知此事时险些把熬药的砂锅给摔了,他赶忙将锅扶正,把抹布放到一边,连连摆手:“这等大事我如何当得?我只会看个病做个生意,不敢误了您的事。”
他哪里有这等本事。
陈砚道:“此去你就当是做生意,再发挥医者的仁心,给他们该看病看病,该开药开药。”
陈知行心里发虚:“这能行吗?”
自古招安都是要派能臣前往和谈,无论胆识、谋略都要顶尖,按他看来,唯有陈砚自己去方才能办成此事。
正思索,就听陈砚深深叹口气:“此事本不该劳烦知行叔,可小子不能离开南山,身边得力之人唯有你与老虎兄二人,旁的人小子实在不放心。如今小子陷入危局,唯有招安海寇方才能有破局的机会。”
一句“知行叔”就已让陈知行动容,堂堂五品同知大人,在他面前自称小子,就表明此时与他商议此事的不是官老爷陈砚,而是陈族小辈陈砚。
如今陈砚陷入困局,已近乎无路可走,他作为长辈如何能不相帮?
即便此行有去无回,总也要试试。
只这一瞬,陈知行就做好了赴死的准备:“知行叔必为你蹚出一条路出来!”
闻言,陈砚笑着拱手:“小侄在此谢过知行叔!”
说完,深深一揖。
陈知行赶忙扶起他:“我这条命不值钱,可咱也不能误了你的事,我来这儿几个月,还不会说宁淮话,就是去了海寇窝里也没法跟他们说话。”
“这倒是无妨,我会让齐耀祖与你一同前往。”
陈知行神情犹豫:“那齐耀祖终究是府衙的人,若他被人买通,胡乱传话我又听不懂,那该如何是好。”
他已不年轻了,学什么都慢,来宁淮这几个月,只学会了几个词:“您吃了吗?”“吃了”“对”“不对”。
那些海寇都是宁淮人,说的必定是宁淮话,他就算想规劝那些人也规劝不了。
陈砚笑道:“这点我早已想到了,此次我会让李村长与你们一同去,我也会提早交代李村长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,若齐耀祖胡乱说话,你可让薛百户一刀将其砍死。”
锦衣卫为了蛰伏在松奉,必定都会说宁淮话。
只要带两个锦衣卫过去,齐耀祖就可以不用去。
但他往后不能一直指使锦衣卫,他需要有自己信得过的人。
此次就是考验齐耀祖的一个好时机。
一旦齐耀祖与海寇接触了,往后即便他想投靠胡知府等人也不行了。
若他没私心,如此重要的事也带上他,那就是对他的信任与看重。
多带个齐耀祖不费事,而且利大于弊。
至于李村长,陈砚自有别的用处。
陈知行还是不放心:“你给我划个道道出来,这招安该怎么做,我都听你的。”
陈砚人不能离开此地,支招总能行吧。
这可是三元及第的脑袋,肯定转得快,有章程。
事实证明陈知行没想错,陈砚果然有了主意,还细致地一一与他讲了。
等听完,陈知行便觉得此事大有可为。
翌日一早,陈知行就带着村民们去附近的山上挖草药。
薛正的手下也没闲着,拿着陈同知给的银子在附近悄无声息地买东西。
李村长的劝说就简单了,只招呼了一声,他就答应了。
接下来的日子,陈砚就在等船。
谁也说不准船何时会来,只能派村民去原来的村子等着。
因村子里的田地都卖了,过去接应的人只敢半夜偷偷摸摸去等。
一旦胡德运等人的反击提前来了,这招安之事就有可能被阻碍。
他倒是想将陈知行等人提前送出去,可胡德运等人在虎视眈眈,若脱离了南山的保护,无人能保证他们能逃过胡德运等人的黑手。
如此煎熬到腊月二十一的夜晚,去接应的村民终于欣喜地跑回来:“来了!”
这一夜,团建村的村民们各个挑着扁担,一担又一担往海边而去。
那些海寇本在吃接应的村民们带来的好酒好菜,瞧见如此浩浩荡荡的人前来,他们大惊失色,指着那几名接应他们的村民怒呵:“敢出卖我们?!”
接应的村民眼见误会了,赶忙赔着笑脸,又按照村长的吩咐给他们塞银子:“我那幺儿还在你们岛上,我就算自个儿没命了也不能害你们呐!”
海寇就指着不远处的人影,愤怒问道:“他们又如何解释?”
“此事我们说不清,不如等他们来了再说,我们就在这儿,你们要是觉得不对劲随时可杀了我们。”
几位村民的坚定让那些海寇迟疑了片刻,终究还是决定再看看。
能来这几个村子送银子,其实也是与这些村子的人相熟,再加上刚刚被塞的银子,他们就多了些耐心。
等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挑着一担接着一担过来,那些送银子的海寇惊住了。
不仅不是来抓他们的,反而是来给他们送粮食送药送各种日用品的。
李满福见到人群里有个熟人,大喜之下赶忙喊了声:“二喜!”
那名为“二喜”的海寇顺着声音看去,见到李满福时便是一喜:“大舅!”
两人一顿寒暄,又互相说了近况后,李满福就问起自己儿子,等二喜说好好的时,李满福便道:“前些晚上我听见炮声了,听说你们死了十几个人,受伤的更多吧?”
二喜不疑有他:“是有不少人受伤,不过有金哥好好的。”
他本意是想安慰李满福,谁知李满福固执地认为他是在哄骗自己,理由也简单,最近他右眼皮一直跳,做梦也是大儿李有金出事了,他要上岛去看看才安心。
二喜被惊得结巴了:“这……这怎……怎么行?”
他们所住的岛乃是绝密,若泄露出去,传到冯勇等人耳中,他们就只有死路一条。
其他海寇自是死活不答应。
既然在给送钱,那肯定就活得好好的,还看什么看。
就在众人陷入僵局时,一名十五六岁的少年从人群走出,在李满福不远处站定,开口就给建议:“他们只要落草为寇,就能去你们岛上了吧?”
李满福反应过来,立刻道:“我也要当海寇!”
第229章 敲门砖
二喜与一同前来的海寇们面面相觑,一时竟不知该怎么办了。
理是这么个理,可他们始终觉得哪里不太对劲。
那少年又拉了一位近四十岁的男子到他们面前,道:“这位是陈大夫,医术高超,素来仰慕各位好汉,你们若带他走,往后就有了大夫,外伤处理及时,能少死很多人,他还带了不少药材粮食,对你们海寇是极有利的。”
二喜等人火热的目光扫过那些担子,他们往常能抢到的多是丝绸瓷器,或茶叶之类,药材是见不着的,因此岛上是很缺药材的。
至于粮食,多少都不嫌多。
海寇们为了验证陈砚话语的真实性,将那些盖着红布的担子一一揭开,发现果真都是药材和粮食后,心里就极为渴求。
如此多药材够他们用个大半年的了。
一边是药材的诱惑,一边是熟人给塞的银子,又是自愿下海为寇,他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呢。
于是陈知行和薛正顺理成章坐上了贼船,与他们一同离开的,还有那一担担药材和粮食。
上一篇:大唐皇长孙:皇爷爷!你吃鸡排吗
下一篇: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