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举,农家子的权臣之路 第105章

作者:江河大爷

  如此和乐的环境里,成群结队的锦衣卫们突然出现,必定吸引众多目光。

  百姓只是好奇,混在人群里的官员们却是在心里骂开了。

  锦衣卫可谓臭名昭著,深受文官们的唾骂,大年初一竟也见到,实在晦气。

  有些人已经想要回家跨火盆了。

  人群突然有人道:“走在前面的是不是状元郎?”

  陈砚去年御街夸官可谓风光至极,因他年纪小,又是连中三元,更是被不少人记住。

  此时不少人认出陈砚,纷纷上前问好。

  最热情的终究还是那些狂热的书生,开口便问陈砚身子如何了,陈砚笑道:“并未伤到根本,如今已好了。”

  “若无三元公死谏,必不会让那徐鸿渐辞官,三元公实乃忠臣良臣!”

  四周的附和声响起,书生们的眼中带了一种名为狂热的情绪。

  原本还有些看热闹的百姓,此时尽数书生们挤了出去。

  陈砚郑重道:“遵圣贤教导,誓死报国!”

  此言一出,那些书生们顿觉热血沸腾。

  而陈砚大殿死谏之事又恰恰证实三元公并非空喊口号,而是实实在在贯彻,这就更让人钦佩。

  那些书生越发激动,附近书生听闻三元公在此,也纷纷往这边赶。

  眼见街道越来越挤,身边尽是各个不认识的书生的询问,陈砚实在有些听不清。

  此时正是他涨个人威望大好时机,来都来了,陈砚必定不会有丝毫羞恼,反倒和颜悦色道:“此处阻碍通行,不若我等找一茶肆畅谈?”

  书生们激动地连连应好。

  三元公竟要去茶肆与他们畅谈?

  不,并非畅谈,而是指点。

  以三元公之才,出口即文章,能听他一席话,必定胜读十年书!

  隔得远些的书生听到的消息已经变成:三元公在茶肆讲课,大家快去听!

  京城时不时有大儒讲课,书生们若是碰上了都要去听一听。

  可那些大孺终究是做学问的,即便满腹经纶,也比不得连中三元的陈砚。

  并非陈砚的才学比那些大儒强,而是三元公有才的同时还会科考,甚至将科考研究得极透彻。

  书生们都是想科考当官,本就对三元公顶礼膜拜,又因三元公大义,将徐鸿渐拉下马,正是名声大噪之时,此传言一出,整个京城一多半的书生都在往那间茶肆跑。

  陈砚本是随意找了间茶肆,想要在这些书生面前吹吹牛,不成想竟有人要他讲学。

  有人提议,附和的人就极多。

  陈砚推脱不过,只得坐在茶肆里讲一些自己读书时的心得。

  这一讲就是一整天。

  书生们热情难挡,若非陈砚喉咙冒烟,声音嘶哑到听不清,陈砚还脱不了身。

  待回到自己的宅院时天已经彻底黑了,而厨娘已做了满桌热菜等他。

  前几日,陈砚一直是蹭锦衣卫们的吃食,今日因陈砚出行了,厨娘方才被请回来做了饭。

  陈砚极大方地邀请锦衣卫们坐下一同用了晚膳。

  热腾腾的饭菜下肚,便驱散了冬日的寒气。

  既已完成天子交代之事,接下来的日子陈砚就安心画他的漫画。

  待到孟永长来拜年时,陈砚将漫画交给了他。

  孟永长狂喜,赶忙翻开看了起来。

  当看到第一话时,孟永长不敢置信地抬起头:“你不画经书了?”

  陈砚道:“四书已画完,画五经者不计其数,多我一个不多,可这种漫画只我一人能画。”

  从陈砚的《故事论语》出版后,许多人跟风画四书五经,虽故事性比不上陈砚的,然当做启蒙书已是绰绰有余。

  当初画另外三本,一来是为了赚钱,二来画这种在士林中极涨威望,如今“九渊”之名在文人中颇有影响力,他再画其他经书除了赚钱外已经没了其他太大作用。

  倒不如提早做布局。

第171章 动乱

  孟永长有心想劝陈砚继续画其他经书,见陈砚态度坚决,他就想先看看,若实在不行再规劝。

  再次拿起画册看起来,这一看就彻底入了迷,整个人除了手偶尔翻动画册外,就只有眼睛在动。

  看到兴奋之处,双眼涨红,眼冒绿光。

  见他连续看了半个时辰都没挪动一下,陈砚给他倒了杯热水,可孟永长只“嗯嗯”两声,就继续盯着画,任由热水变成冰水。

  一直看完最后一页,孟永长就迫不及待问陈砚:“后面的呢?”

  “还未画。”

  陈砚很实诚道。

  孟永长的心犹如猫爪在挠:“怎的就不画完?还要多久才能画完?”

  陈砚双手一摊:“那要看我何时有空。”

  在翰林院虽不算忙,白日也要耗在其中,只靠晚上画的终究不够多。

  朝廷局势已变了,年后朝堂必定会大动荡,他必定也不会轻松,也就不能给孟永长保证。

  孟永长扼腕:“不画完你怎的就给我看了?”

  他恨不能去摇陈砚的胳膊。

  “如此多已经足够出一本了,先印好了拿去卖,若卖得好,我再画第二册,若卖得不好,那就罢了。”

  孟永长目瞪口呆:“不是完整的故事还能印刷去卖?买书的客人们会冲到墨竹轩问候我等祖宗十八代的!”

  大梁各类话本极多,从来都是有始有终,如今陈修撰竟要拿半个话本,哦不,画本去卖?

  陈砚道:“人的可塑性是极强的,只要故事好,他们会习惯的。”

  阅读习惯都是可以培养的,以前没有人这么干,从他以后不就有了。

  孟永长害怕,孟永长想推辞。

  他实在不想他的祖宗们半夜来找他,他胆小,会害怕。

  陈砚凭借口才,硬生生让孟永长动摇。

  最后一句更是将孟永长的疑虑彻底打消:“与赚钱比起来,被骂几句又有何妨?”

  孟永长眼前仿佛有无数的金锭朝他飞来。

  “我这就回去让人雕版!”

  见他兴致如此之高,陈砚特意嘱咐:“先少印些,若印多了卖不出去就亏钱了。”

  “以九渊之名怎么也能卖出去上千本,我就印个一千本吧。”

  孟永长虽对这个漫画极喜爱,可这没尾的故事实在让他心里打鼓。

  印一千本,就算卖不出去,也亏不了多少,以他如今的财力,完全可以接受。

  只是这稿酬不好办。

  陈砚给了解决方案:“每卖出去一本,分我一成当稿酬就罢了。 正巧跟你年前借我的钱相抵消。”

  孟永长有些担忧:“这样你岂不是太亏了?”

  要是卖得少,分的钱不如直接按画给钱。

  陈砚应道:“赚多赚少全凭个人能耐,有何亏不亏?”

  孟永长摸着自己的双下巴思索片刻,方才道:“至少分你两成,否则这生意我情愿不做。”

  陈砚也不多推辞,当即答应下来。

  若卖不动,他只亏了人工,孟永长亏的是真金白银,若卖得好,那也是孟家出钱出人一条龙弄出来,孟家担所有风险,他占两成已经不少了。

  孟永长拿着画册欢喜离去,陈砚终于停笔休息。

  过了元宵,正月十六,官员们的休假结束,又要开始新一年的为国效力……哦不,争吵了。

  因首辅徐鸿渐辞官,次辅焦志行被禁足,朝中官员不少涉及私盐一案,导致在朝官员根本忙不过来。

  去年就该定下的各部预算也被搁置,朝堂可谓兵荒马乱。

  永安帝终于下令,解除所有官员的禁足,尽数入了朝堂。

  于是这朝堂又在为预算一事争吵不休。

  此前只有户部右侍郎一人都能撑住,如今户部尚书与左侍郎都回来,三人就可齐齐哭穷,谁来都是一句:没钱。

  徐门本就因徐鸿渐辞退而紧绷,焦志行等人此举让他们怨气丛生,不少人连夜往徐府跑。

  如此一来,辞官后的徐鸿渐并未门庭冷落。

  双方一直吵到正月二十五都未拿出可行之策。

  内阁无首辅,只能由焦志行代行首辅之责,可焦志行因私盐一案威信大减,又无法指挥徐门众人,导致办事处处受到掣肘。

  早朝时,董烨甚至当众责问焦志行:“你管着户部拿不出银钱,管着内阁又不票拟,难不成整个大梁都要因你停摆?”

  焦志行当朝与董烨吵起来,说那私盐之事乃是有人栽赃诬陷等等,两人竟就当堂吵起来,两个派系也是吵成一团。

  永安帝拂袖退朝。

  永安帝本想扶焦志行为首辅,如此一来就断了徐鸿渐归来之路,可这焦志行连董烨都压不下去,如何能服众?

  必要有件足够大的功绩,让焦志行压制住徐门一干人等,方才能坐稳首辅之位。

  只是这偌大的功劳又在何处?

  永安帝心中烦闷,好几日都没什么胃口。

  得知陈砚入宫当值,这剩余的吃食自是被赏赐给陈砚,倒是让陈砚得了便宜。

  这番朝堂动荡倒是让陈砚大大长了见识。

  焦志行坐不上首辅之位,除了徐门众人不服外,刘门也不服。

  以前同是清流一派,要共同“倒徐”,焦门和刘门是紧密合作,可到了争抢这首辅之位,联盟瞬间土崩瓦解。

  焦志行虽有优势,却是戴罪之身,若将其拉下去,就是刘守仁任首辅。

  如此诱惑在前,不管刘守仁想不想争,底下的人也会逼着他争。

  焦门看着暂时占了上风,实际是两面夹击,想要真正爬上去便极难。

  哪怕以前是战友,一旦利益冲突,立刻就能化身敌手。

  文官如此斗下去,影响的是整个国运,还是要尽快让局面定下来。

  陈砚也终于明白,为何永安帝登基十三年,始终没有对徐门下死手。

  有徐鸿渐在上面压着,政令还能发布出去,徐鸿渐一退,所有人都在争权夺权,朝堂直接停摆了。

  退朝后,陈砚再次在宫中碰上了众朝臣。

  此次走在最前面的换成了焦志行,焦门众人均是怒气冲冲。

  不过此时与上次不同,焦志行停在了陈砚面前打了声招呼:“陈修撰的脖子可好些了?”

  陈砚恭敬道:“劳焦阁老费心,已大好了。”

  焦志行关切道:“还是要好好休养,莫要落下病根。”

  “焦阁老有这等闲情,倒不如好好想想怎么弄出银子来,总不能九卿衙门都光吃皇粮不干活。”

第172章 献种

  董烨这话是相当不给焦志行留脸面了,甚至可说是指着焦志行的鼻子骂他无能。

  焦志行也不是个好惹的,反讽道:“你倒不如想想如何削减礼部开支,别把朝廷的银子不当自家银子,省着点花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