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道之光
第805章 卡点
【回归正文:】
智策师父看着我气呼呼的样子,语气平和的问道:“世道就这么个世道,我们能做多少做多少呗。
这有什么好生气的呢?”
但是,我就是很生气呀,尤其是学术问题,这都涉及到“愚民”了,这都属于是文化侵蚀了,怎么能不生气呢?
我跟智策师父确认道:“你看到画错的太极八卦图,难道一点儿都不生气吗?”
智策师父笑道:“主流都是从内向外看,那我们就顺势而为呗。
没有必要非得要标新立异呀。
我们自己知道对错就好了。
或者说,这都不涉及到对错,只是两个不同的立场而已,何至于生气呢?
知道图形要表达的意思就可以了,没必要执着于图形本身。”
我想了想,还是想不通。
我想到了老道儿说过的话:观点,简单来说就是观看事物的点。
看八卦,可以站在太极内看,也可以站在太极外看,这是观看的点不一样。
但是,我们修行的最终结果,不就是为了自由自在,不为所困吗?
站在太极内,会让我们“不识庐山真面目”,产生迷信和依赖等行为。
而站在太极外,则更利于保持清醒的辩证思维,人在局外。
类似于《金刚经》讲的: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
术法,用的时候拿起来,用完之后就该放下,人不必一直囿于其中。
人在太极中,又如何放下?
再者说,就算是观察的角度不同,无所谓对错,也不必无脑的抨击传统呀?
更别提五花八门的太极阴阳图了。
无论怎么创新,太阳现在不仍然是从东方升起的吗?
太极图有的把东画成阴,也有的把南画成阴,这不就成了不讲理了吗?
智策师父完全get不到我生气的点,他问道:“你气与不气,能改变别人吗?
不还是得按部就班的能做多少做多少,能影响几个人就影响几个人吗?
这有什么好生气的呢?”
我摇摇头道:“生气这个事儿吧,它不是这么论的。
传播风水理论的人,有两种人。
要么他懂,故意传播错。
要么他不懂,那他查都不查就去装大师误导别人,气不气人?”
智策师父看着我气呼呼的样子,笑着表示不能理解。
他不生气,那说明这不是他的卡点。
我的卡点,我还得慢慢找。
有道是当局者迷。
很多时候,我们看别人的问题,很容易就看的清清楚楚。
但看自己的时候,哪怕明明知道有问题,却也找不到根源到底在哪里。
修行,修的就是自己的卡点。
有时候根本就找不到卡点,现在好容易发现了,我怎么能轻易的放过呢?
我琢磨着,应该再去麻烦哪位师父帮忙指点一下呢?
恰巧,古萨满师父当天晚上直播的时候,就提到了天道在传承的过程中,越传越偏的话题。
我一听,太极八卦可不就是越传越偏嘛!
于是,我便趁机跟师父说了一下我卡住的点。
师父道:“传错了,我们将其改过来就是了,这就是天选之人的使命。
不过正本清源也要讲究方式方法,慢慢的因势利导,用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去改。
但我们不能自己什么都还没开始做,就被外在的言论给带偏了。
气一动,心就不稳。
心不稳,就丢了正心。”
第806章 君子有成人之美
我慢慢的理解师父的意思,“用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”去改。
一旦我们被外界牵动了情绪,心一动,就不正了。
师父看我没回复,继续开导道:“这个世界,不是非黑即白的。
很多人,人云亦云并非出于恶意,他们就是处于灰色的中间地带。
他们是我们可以争取和挽救的那一部分人。
不是只有我们对,别人都是错的。
我们认为的对,也只是局限于我们认知范围内的对而已。
放到其他法界,也不一定对。
与其关注对与不对,不如关注自己的心。
《金刚经》讲: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。
世间的事物都是无常的,一直在变。
每个人的观点也是。
这个阶段,大家认为这样是对的,那样是错的,过一段时间,可能又变了。
我们修行,只需要保持一颗观察的心。
看着缘起缘灭,看着世事无常,心不被其所扰,这才是如如不动之心。”
师父说到这里,我才恍然大悟,原来点在这里!
我把此时此刻彼此对立的观点固化了,执着于对立本身,忘记了缘起缘灭。
观点是如此,其他事情也是如此。
比如那些10016的客服。
如果不用骗人就可以赚到钱,她们大概也不愿意被大家恶语相向吧。
也许她们也有她们的压力,也许她们以后度过了此刻的艰难,也不会去继续做这种骗人的事情。
一切都不是凭空发生的,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因果。
包括画错的太极八卦也是。
他们可能出于生活的压力,也可能出于无限的贪念,所以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认真学习。
对于他们来说,只要花言巧语能骗到人就行,他们只在意钱,并不在意文化的传承。
如果是压力的原因,要允许别人想要利用捷径先活下去的不得已。
如果是贪念在作祟,那么就要从根源上解决贪的问题。
因为“去人欲,存天理。”
《道德经》讲:“反者,道之动。”
天道,跟人的私欲是相反的。
人越想要的东西,越是得不到。
越想要爱情,爱情越远离。
只有放下外求,从容地绽放自己,才能吸引爱情的到来。
越想要健康,越不健康。过思伤脾。
只有放下外求,顺应天时变化做好自己,才会真的越来越健康。
越想要发财,越难留住钱。
只有放下向外去追着钱跑的执念,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,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,才会有对应的收获。
这也就是《论语》讲的:上天有好生之德,大地有载物之厚,君子有成人之美。
我们去“成人之美”,别人才会给与我们正向的反馈。
也这就是《论语》所讲的:君子谋道不谋食,君子忧道不忧贫。
天道,是在财富、健康、爱情等一切美好事物之前。
我们看不惯的地方,不论是坑蒙拐骗,还是睁着眼睛说瞎话,都是因为他们陷在了“人欲”里。
能“去人欲”的,是君子,是圣贤。
大部分人不是君子,没能“去人欲”,不也正常吗?又何必动气。
他们现在不是,说不准以后就是了呢?
我们以前不也跟大家一样,都是从最初始的“去人欲”开始修行的吗?
我们可以从错误中走上了提升自己的路,他们可能也可以。
与其向外苛责他们,不如向内看一下我们自己可以做什么,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。
第807章 动气便是恶
师父继续指点道:“有些人,他之所以坚持着违背天道的观点,是因为他们的心病了。
我们要做帮他们治病的医生,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立面跟他们生气。”
我终于彻底的想明白了。
他们的心病了,我如果跟他们吵架,那我的心也被带偏了。
有道是一个巴掌拍不响。
我如果跟他们生气,那就不只是他们的问题,也是我的问题。
所以还是那句话:谁生气,谁修行不到位。
我开心的跟师父总结道:“谢谢师父,我懂了。
不论遇到什么事情,我们都要守住自己的心,看缘起缘灭,保持如如不动之心。
同时在此过程中,看一下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,能让事情变得越来越好。”
师父欣慰的点了点头,突然他又玩心大起的想要考考我:“看缘起缘灭,持如如不动之心。
都已经如如不动了,那还需要努力的去做些什么吗?”
这是一个关于“无为”和“空”的考题,这个点不是我的卡点,我轻松的回答道:“虽然《道德经》经常提到无为。
比如第二章就讲道: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
但紧接着第三章又说: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……
也就是说,圣人虽然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但是他们也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意思,所以有‘圣人之治’的说法。
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,而是说具体要怎么为而已。不然老子根本就没必要写《道德经》,写书本身也是‘为’。
道家说的无为,指的是不人为。
人+为=伪。
上一篇:退婚后,师姐主动要与我双修
下一篇: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