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眼风水师 第159章

作者:道之光

  是说,要把收入的十分之一,捐献出来。

  一边让人谦卑,一边让人捐钱,这算不算是精神控制?”

  涉及到钱,难免会比较敏感。

  有疑惑,确实是很正常。

  只是这样直接的问出来,似乎带着攻击性。

  比利牧师依然笑呵呵的,没有着急解释。

第298章 奉献布施

  但他的助手没忍住,小声嘟囔道:“你不要说话给愚昧人听,因他必藐视你智慧的言语。”

  他们说话很有趣,经常会直接背诵经文里的话。

  这种用词听起来怪怪的,大概就是原文了。

  比利牧师倒是不急不躁。

  他先是慢慢悠悠的念诵道:“对上帝的畏惧,就是智慧的开端。”

  停了一会儿,他才又继续用经文解释道:“地上所有的,无论是地上的种子,是树上的果子,十分之一是耶和华的,是归给耶和华为圣的。

  你们要给他人,这样上帝必给你们,并且会用大号升斗摇匀压实,满满地倒给你们。

  少种的少收,多种的多收,这话是真的。

  各人要随本心所酌定的,不要作难,不要勉强,因为捐得乐意的人,是神所喜爱的。

  叫你们凡事富足,可以多多施舍,就藉着我们,使感谢归于神。”

  比利牧师在讲这一段的时候,其他人信不信,我不知道。

  我却联想到了很多。

  基督教的奉献,讲的是舍得。

  佛家也讲舍得,用的词叫布施。

  布施这个词,最早出自于道家。

  《庄子》讲到:生不布施,死何含珠为?

  意思是说,活着的时候不周济他人,死后嘴里含颗宝珠干什么呢?

  龙树菩萨在《大智度论》讲:出家重持戒,居家重布施。

  布施,是六度波罗蜜的第一项。

  佛家的布施是指:财布施,法布施,和无畏布施。

  道家也有三布施:法布施,身布施,财布施。

  儒家虽然不直接讲布施,但也有自己的说法。

  孔子提倡教育不分贫富出身,“有教无类”。

  可他也讲到:“自行束脩以上,吾未尝无诲焉。”

  意思是说,自己主动带着礼物来的,我没有不好好教的。

  儒家管这个,叫礼。

  想要有所得,先要有所舍。

  关于布施的作用,《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忏》讲:且布施者,无量功德,利益一切,不可思议。

  《金刚经》讲:应无所住行于布施……福德……不可思量。

  无所住行于布施,指无所求的给予,福德大到难以想象。

  也就是说,不只是基督教,要求教徒奉献,多舍多得。

  儒、释、道,也均有类似的布施或供养的说法。

  比利牧师道:“太初有道,道与神同在,道就是神。

  万物是靠他造的。凡被造的,没有一样不是靠他造的。

  道成了肉身,住在我们中间。

  我们是蒙神保护的人。

  我们的一切都来源于神。

  没有神的荣耀,一切都归于无有。

  十一奉献,不过是将神的赐予,献回给神而已。

  这是我们对神的忠诚和谢恩。”

  神赐给人,人献给神,这是礼尚往来。

  是担当,也是感恩。

  有人笑道:“我本来以为,道成肉身,是佛教的肉身佛的意思呢。

  原来这个词,出自基督教。”

  又有人应道:“道成肉身,我以前还以为是道家的白日飞升,肉身成仙的意思呢!”

  而我在想,比利牧师说的“太初有道……道就是神”,与《太上老君开天经》说的“太初始分别天地”,有没有关系?

  神的道,是不是天道的道?

第299章 花仙和树精

  信奉《圣经》的教派有很多,比如基督教、天主教、伊斯兰教、犹太教等等。

  《圣经》是犹太人写的。

  犹太人是最早执行十一奉献的民族。

  他们以世界0.3%的人口,掌握着全球约40%的财富。

  世界三大财团,罗斯柴尔德家族,洛克菲勒财团,摩根财团,全都是犹太人创立的。

  这与财布施,有没有必然的联系?

  道家讲天人合一:天地运而相通,万物总而为一。

  那既然“总而为一”,所有给出去的东西,是不是其实都是给自己的?

  所以,才能越舍越得?

  他们在聊他们的,我心里在琢磨我自己的。

  又有人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:“基督教不介意杀生,对吗?”

  对于这个问题,比利牧师倒是没再背诵一段一段的经文,而是笑着反问道:“谁能做到不杀生?”

  那人想当然的答道:“吃素的话,就可以不杀生啊!”

  比利牧师笑问道:“吃素?

  佛家有句话说:佛观一钵水,八万四千虫。

  古代的人不理解。

  现在有显微镜就明白了,指的是水中有很多的微生物。

  不但是水中,空气中也有很多的微生物。

  那吃素的人,允许喘气儿不?”

  大家一听,都忍不住的笑了起来。

  大概是用《圣经》来解释,大家不太容易相信。比利牧师转而用佛家和道家的观点,来举例子。

  他温和的说道:“其实,按照你们的说法,在道家的观点里,仙道贵生。

  花还能修成花仙,树还能炼成树精。

  万物皆有灵。

  植物的命,也是命啊!

  何为杀生呢?”

  有人不解的问:“花和树,真的能成精吗?”

  比利牧师笑笑,看着我,不言语。

  大概是他不方便讲精怪之事。

  我便开口解释道:“《山海经》确实有描述过树精,树仙、树妖等。”

  那人继续问:“《山海经》写的也太玄了吧,那能是真的吗?”

  我实事求是道:“不知道啊!

  反正,《山海经》和《周易》,以及《黄帝内经》一起,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。

  大约,不属于是神话故事书吧。

  玄不玄的,很难定义。

  《圣经》玄不玄?

  万物都是神造的,不玄吗?”

  大家笑着点头不语,在有神论的地盘上,谁比谁更玄呢?

  道家讲究“万物同体,均受于天。”

  “天地与我同根、万物与我一体。”

  《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》中提到:“子欲学吾道,慎勿怀杀想。……我命即他命,慎勿轻于彼。”

  戒杀生,是道家五戒之首。

  《太上感应篇》中明确提到“积德累功,慈心于物……昆虫草木,犹不可伤。”

  道家讲的杀生,指的是伤害生机。

  既包括动物,也包括植物。

  “生旺时,乃天地发生万物之情,不可违悖,天意至垂。

  天地收藏之时而取之,则用无穷也。”

  刚出生的动物植物,生机盎然,不可杀。

  顺应天道而取,取其大者,临老自死,果实成熟,不算杀害生机。

  儒家的观点,与道家一致,讲究顺时而取。

  杀害生机,视为“不孝”。

第300章 财多伤人

  《礼记》:“曾子曰:树木以时伐焉,禽兽以时杀焉。夫子曰:断一树,杀一兽,不以其时非孝也。”

  意思是,不论砍树还是狩猎,都要顺应天时。

  违背天时,是不孝。

  比利牧师轻轻念诵道:“不杀生,讲的是慈悲。

  慈悲,是爱的第二个名字。

  慈悲,是基督信仰的核心。

  愚蒙人哪,你们要会悟灵明;愚昧人哪,你们当心里明白。

  人的爱带着条件,只有神的爱才是无条件的爱。”

  比利牧师,时而念经,讲他想讲的,时而用经文,回答大家提问的。有问有答,相谈甚欢。

  在临走的时候,有人又聊回了布施的问题。

推荐阅读!